牧琴常识网 - 有趣实用的生活常识!

热门话题最新更新文章排行

牧琴常识网

当前位置: 首页 > 生活百科

中华蜜蜂巢虫未害有哪些特征(中华蜜蜂巢虫防治方法)

时间:2023-04-20 11:30:59人气:作者: 题主

中华蜜蜂对巢虫的抵抗能力不强,尤其是群势较弱的蜂群,巢虫能轻易上脾为害。巢虫繁殖速度快,卵和幼虫的生活能力强,在孵化1日龄以后,就可上脾为害,是造成蜜蜂出现秋衰和度夏后飞逃的主因。因此,对于巢虫的为害,要及早采取措施防治。

一、中华蜜蜂巢虫为害的表现

1、巢虫在蛀食无蜂护脾的巢脾尤其是老旧巢脾,短时间内就会使这些巢脾变成一堆茧丝纵横的网络与蜡屑碎片。

2、子脾圈出现虫、卵、封盖子间隔的花子现象

巢虫上脾后,常在各巢房之间飞速穿行,打蛀隧道。在穿行过程中容易对蜜蜂幼虫造成机械性损伤,致使幼虫感染细菌性和病毒性疾病。致使有些幼虫在封盖前,被工蜂清理出去,蜂王又在巢房里重新产上蜂卵,最终出现子脾圈不连片,虫、卵、封盖子间隔,类似于花子的现象。

3、出现“白头”

巢虫在蛀食巢脾上的蜡质和茧衣完成自身的生长和发育时,还会危害蜂蛹(蜂蛹有茧衣),使蜂蛹肢体残缺或者被巢虫的丝线困于巢房中,不能正常羽化出房成蜂,有的成蜂虽勉强出房,但因已致残,如,羽化出残翅蜂,失去生活能力。此时,这些被巢虫为害的子脾,在封盖后,工蜂会把其蜡盖咬去(有时还会连累邻近正常的封盖子),裸露出蜂蛹白色的头部,俗称“白头”。一些群势仍较强的中蜂群,会清理和驱赶巢虫,将虫蛹和巢虫连带拖出蜂巢,散落到箱底和箱外,剩余没有被清理出去的巢虫则会在巢房底部吐丝结茧,驱赶蜜蜂,最终蜜蜂飞逃,巢脾变成一堆废渣。

“白头”

4、出现应激性蜂病

在夏秋季干旱时期,蜡蛾的虫口基数要比正常年份大,常常出现集中产卵的情况,此时的温度又适宜蜡蛾卵的孵化,因而使得巢虫的虫口基数大,有爆发的态势。当巢虫集中上脾为害蜂群时,中华蜜蜂常因驱赶不到位而让过多的巢虫成功侵入巢房底部,引起蜜蜂情绪焦躁不安,而此时的大幼虫和封盖子都是敏感期蜂儿,应激性增强,受到蜜蜂的情绪的影响,很容易出现应激性立蛆和烂子。

被巢虫为害的巢脾

二、中华蜜蜂巢虫为害的防治

1、加强蜂群管理,提倡常年饲养壮群

(1)壮群和强群对巢虫的抵抗能力比弱群强,但由于巢虫主要出现在夏秋季节,此时蜜蜂正处于度劣期间,为减少饲料消耗和避免伤热一般将群势维持在壮群;如果外界有少量蜜粉源,则可保持在强群,但要注意防止分蜂热出现。

(2)在蜜蜂度劣后期,因退蜂而导致蜜蜂稀疏,此时要进行抽脾紧蜂,保证蜂脾相称。

(3)能育王时,尽早育王,通过选育抗巢虫能力较强的蜂种培育出优质蜂王,以增强蜂场内的遗传优势,提高蜂群抵抗巢虫的能力;

(4)有蜜源时,及时促蜂造脾,淘汰旧脾,采用新脾,减少巢虫的生存空间。(5)定期清洁蜂箱,尤其在春繁和度夏后秋繁期间,清理蜂箱底部的蜡屑后,还要用火焰喷灯灼烧一遍,杀灭巢虫卵;在夏秋季天气闷热的晚上,要注意巡视蜂场,捕杀蜡蛾。

(6)在蜡蛾虫口基数大的夏秋干旱时期,及早在蜂箱底部和在巢脾之间放置巢虫清木片,可减少巢虫上脾的可能。

(7)对于巢虫为害严重的蜂群,可将巢脾抽出,将白头蛹用镊子挑出,找到巢虫将其杀死,如果巢脾上蜂子已不多,可放于阳光下曝晒5-10分钟,巢虫则会爬到脾面上,再将其杀死。

2、防止人为接种巢虫

在给蜂群加脾、加础,提脾检查、饲喂、换用蜂箱等日常管理操作时,要使用已经消毒过的不被巢虫感染的蜂具。对于调出的仍可再用的巢脾可经二氧化硫熏蒸处理后,再密封于无孔的塑科袋内备用。对摇蜜机、饲喂器最好用开水烫过再使用,对于备用蜂箱的保存可在箱底和凹槽部分撒上康宽粉末,或者在使用前喷洒巢虫清溶液,已达到消灭虫卵的目的。

标签